一阵风909 |
时间: 2007-10-02 周二, 下午3:06 标题: 诗,诗人,读诗人,都卑微着(上篇) |
|
诗,诗人,读诗人,都卑微着(上篇)
——致所有热爱诗和正要热爱诗的朋友
●一阵风909 07/08-07/09
●(一)
喜爱诗歌已七载,接触已十五载(相信几乎所有的人也都是从娃娃时代开始接触诗歌的),日久生情,自然有些话要说。
生为中华儿女,即要深记我们的耻辱,也不要淡忘我们的自豪。作为诗歌的国度,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勤劳智慧造就了不朽而灿烂的诗歌艺术文化,不仅广泛地反映了现实,袒露了心声,而且由古至今向世人传递着这么一个声音:我们的人民是“真善美”的!我们的民族是“真善美”的!一切污浊毒恶,横行霸道的思想为我们所不能容忍并为我们的诗歌所耻笑!
有人认为,现在的诗人是多余的,没有必要存在。既然有此观点,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。对有此看法的人,我想问一句:什么是必要存在而不多余的呢?对于诗人,我想问一句:你是不是在打着诗人的幌子,滥竽充数,招摇过市?
既然问题是由诗人引起的,我们姑且先来谈下诗人。什么是诗人?写诗歌的人便是诗人。什么是诗歌?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,它高度凝练,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(其中包括个人生活),以赋、比、兴等手法和有节奏感、韵律美的语言以及分行或分段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。针对一件作品,算不算是诗歌,一要看他的排列形式及音韵是否符合诗歌,二要看其言语是否精炼。符合以上两点的作品,就已经具备了诗歌的基本要求,但只有具备一定内涵和节奏,韵律,意境等方面的特色,才可以称为优秀的诗歌,能坚持写出优秀的诗歌的人,才是优秀的诗人。
可知,要成为一个诗人并不是困难的事情,但诗人有三等:优秀诗人,一般诗人,和低俗诗人。低俗诗人和前两者的最大区别是:为人低俗下流,为诗装腔作势,诗意颠覆道德和哲理,诗作于读者无正确引导和积极教育作用。作为优秀诗人和一般诗人的共同点是:具备优秀的人格,诗作取材得体且具有欣赏和教育价值,这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诗人,也是我们所尊敬的诗人。
现在问题很清楚了,现在多余的诗人是低俗诗人,理应摈弃的也是低俗诗人。不可否认,随着经济和因特网的发展,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时间和便利通过诗歌来交流,其本意是好的,但某些人本身修养不够或文底不深,且一心贪名贪利,用品位不高的诗歌到处宣传炫耀,泛滥出版;也有某些已有成就的诗人,不思进取,毫不羞耻地写出些不伦不类的诗歌来欺世盗名。诸等行径极坏地损坏了诗人的形象,扰乱了诗坛的秩序,误导了读者的价值取向。读者读不到好的诗歌,接触的是低俗的诗人,久而久之,不免哀叹。
●(二)
某些人,对社会失望,或对诗歌不屑等,他们公然提出:这个社会已不需要诗人。这里所说的诗人是包括所有的诗人。
我认为,这个社会不需要低俗诗人,但需要优秀诗人和一般诗人。一般诗人是优秀诗人的过渡,他们都为社会带来丰富的精神食粮;阅读诗歌,可以读思想,读情感,读情绪,读意象和语言本身。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享受的过程,不仅对个人感悟提升有促进作用,且倡导着一种健康的文化。
如果持有前者观点者纯粹是出于个人偏见,而毫无根据,那只能说,诗歌也许对你个人可有可无,但不表示这个社会不需要诗人。
如果他觉得诗歌所写得远离了社会,社会完全不是诗歌中的样子,诗人是在逃避生活,是在大白天写着些梦话,对社会毫无价值。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,但不可否认,一定时期内,现实生活永远不会变得如我们所期待的一样。正因为我们有所想像和期待,所以我们辛苦地奋斗着,不断靠近梦想。这种诗歌需要他心平气和地融入到诗歌中来,乐观地看待未来的道路,而不是沉寂在悲哀之中。从这点上来说,诗歌让喜欢上它的人修身养性,乐观向上。
如果他觉得读诗歌很费脑子,感觉这“简短”的句子里什么也没有但又感觉煞有其事,有被欺骗的感觉。这里可能有三种情况:一,他根本不喜欢或还没有喜欢上诗歌;二,他没有或不善于掌握读诗的方法;三,他所看到的并不是优秀的诗歌。如此说来,诗歌可以让你得到乐趣,勤于思考和深刻感悟。
如果他没有诗歌的基本欣赏能力或根本就不了解诗歌,甚至连诗歌看都不看一个字,这种人是没有权利发表针对诗歌的言论,即便有,那也只能放在他个人心里,因为他不知道诗歌是怎么一种东西,根本无从谈论。
诗的世界里是以一种纯洁的心灵来感悟事物,发掘真理,传播和积累文明;学习诗歌不仅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,人生观得以改善,思想境界得以提升,而且使人的智慧得以增长。如果没有诗人,就没有诗,还至少会使这一切发展得更慢。
●(三)
现在通常以“诗歌”来指“诗”,以“歌曲”来指“歌”,那么诗与歌到底是怎么一种联系?
在远古时,并没有语言和文字,我们的祖先在劳动过程中通过简单的发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,这是最早的歌。现在我们知道,“歌”是形声字,由“可”得声,而 “可”来自“啊”的一部分。在古代“歌”与“啊”是同一个字, 而“啊”便是指祖先在表达自己情感时所发出的感叹。
诗是在歌之后产生的。随着进化,我们祖先的生产斗争经验和发声逐渐丰富起来,为把这些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,以便记忆、传播,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。这便是最早的诗。现在我们知道,“诗”与“志”原是同一个字,“志”上从“士”,下从“心”,表示停止在心上,即表示记忆。文字产生以后,有了文学的帮助,不必再死记了,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“志”。
歌,最初只用简单的发音来表达情感,而在语言产生之后,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,情感更加丰富,光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,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,以满足需要。这样,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,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。这时,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:一是音乐,二是歌词,音乐是抒情的,歌词即诗,是记事的。这就是说,诗配上音乐就是歌,不配音乐就是诗。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,歌就是诗,诗就是歌。故把两者合称为“诗歌”,这种习惯一直沿传下来。
“诗歌”发展到今天,诗已不代表歌,而歌也不代表诗——诗可以按表达的需要确定意象的运用,句子的长短,韵律的有无;而歌的旋律可以有更多的形式,歌词理应通俗易懂,歌词可以依旋律来确定,旋律也可以依歌词来确定;另外,诗已不单单可用来记事,也用来抒发感情,其可以用来朗诵,而歌用以歌唱。
不管诗与歌的分离已发生了多大的变化,但有一点是相通的:它们都是用来抒发内心的感悟,是人类和外界事物发生感知后的表达方式之一。
●(四)
我也写诗,但以前不清楚我国的诗歌史;后学习,才略有所知。诗歌史的知却与否,对写诗和读诗无大影响,但了解其,又增加了知识,又培养了自己的爱国情操,故我赞同大家了解为佳。
中国诗歌,远古已有,至今不绝。从时间上来看,可分为古诗、新诗。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(也叫格律诗)。唐朝以前的创作基本上为古体诗(“齐梁体”除外);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,也称为古体诗,其余的称为近体诗。两者主要区别是:近体诗讲究对仗工整、格律分明。而新诗分为现代诗和当代诗。
《诗经》(原称“诗”或“诗三百”或“三百篇”),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。其编成于春秋时代,作品最早产生于西周初年。可见,中国诗歌最少起源于西周初年或此以前。
今意思常指“文学”的“风骚”二字,原指《诗经》中的“国风”和以《离骚》为代表的楚辞。“国风”是《诗经》中的一部分(《诗经》分为“风”、“雅”、 “颂”三部分),其来源于各国的民间歌谣,真实地传达了人民反对压迫剥削,追求和平自由的心声,打开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开端。
《诗经》之后,在楚地兴起了一种新诗体——楚辞。爱国诗人屈原以其伟大的人格、渊博的知识和非凡的天分,把楚辞的创作推向了最高峰。他的诗篇,以丰富的形象思维,广泛采用神话故事和寓言形式,创造出雄丽的氛围及奇妙的艺术形象,与当时社会黑暗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对照。其代表作《离骚》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,而楚辞无疑打开了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开端。
“风骚”之后,经过秦朝,出现了两汉乐府诗歌。乐府诗是当时国家的音乐机关采集保存下来的歌辞。其中的乐府民歌闪耀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,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。其杰出代表是控诉封建礼教摧残爱情的长篇叙事诗《孔雀东南飞》。
在汉乐府的影响下,于东汉末年的动乱中,一批有成就的文人“古诗”(无名氏“古诗”)出现了。其代表作是《古诗十九首》。这些作品反映了时代的动荡,社会的离乱,抒发着一种人生的困苦和对命运的悲叹。
其后的“建安文学”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歌创作高潮并奠定了“文人诗歌”的主导地位。这一时期的诗歌,以充实的内容、充沛的感情,明朗刚健的艺术风格,风骨与藻饰恰当的结合,被后人尊为典范。“建安文学”的主要作家有“三曹”:曹操、曹丕、曹植;“七子”:孔融、王璨、刘桢、陈琳、阮瑀、应瑒、徐干。
接着是“正始文学”,其代表作家为嵇康和阮籍。
随后是两晋诗歌,此时诗歌已成为表现世族阶级思想情感的工具,形式主义,追逐模拟和高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弥漫诗坛,但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值得一提的爱国诗人有左思和刘琨,田园诗人有陶渊明。陶渊明的诗歌抒发了对宁静安适生活的向往,表达了对当时上层社会的极度不满和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。
此后,南北朝民歌却十分活跃。这是继“国风”和汉乐府民歌之后,又一次民间诗歌创作高潮。南朝民歌风格委婉含蓄,语言清新活泼,其代表作为产生于梁代的长篇书抒情诗《西洲曲》;而北朝民歌风格雄健明快,语言淳朴自然,其代表作为产生于北魏的长篇叙事民歌《木兰诗》。
近体诗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已发端,经过隋朝,到唐初成熟。经过唐朝之后,作为诗歌的新形式词和曲都在相应的时期达到了艺术最高峰。
词(又称为长短句、曲子、曲子词等),始于梁代,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。
唐代,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,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,被视为诗余小道。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,如白居易、刘禹锡等人写的一些词,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,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。以措词浓艳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“花间派”,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。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,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。
接下来的宋词的发展共分为四个阶段。
一,晏殊、张贤、晏几道、欧阳修等承袭“花间”余绪,为由唐入宋的过渡;
二,柳永、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、赵令畤、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,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;
三,北宋后期,周邦彦兼采众家之所长,进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,促进词体的成熟。在歌词创作的思想内容上,周邦彦“以旁搜远绍之才,寄情长短句”(刘肃《片玉集》序),增强了词的“体质”;在艺术表现手法上,周邦彦“多用唐人语檃括入律”(《直斋书录解题》卷二十一),并注重词调的整理与规范化,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典型。
四,至南宋,陆游、辛弃疾等人的成就主要在于以歌词形式反映时代生活,体现时代精神;姜夔、吴文英等人的成就则在于他们对于词的艺术表现所作的探讨与尝试。一方面“渐于字句间凝炼求工”(冯煦《蒿庵词话》),朝着雅化、文人化的方向发展;另一方面继续合乐应歌,曼衍旁流,与民间抒情“小调”(主要是 “嘌唱”、“唱赚”与诸宫调)相融合,蜕变为曲。
继唐朝诗、宋词之后蔚为文学之盛的当属元曲。一方面,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;一方面,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“八娼九儒十丐”的地位,政治专权,社会黑暗,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,透出反抗的情绪;锋芒直指社会弊端,直斥“不读书最高,不识字最好,不晓事倒有人夸俏”的社会,直指“人皆嫌命窘,谁不见钱亲”的世风。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,大胆。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。
曲(又称为词余、乐府等)分为两类:一是包括小令、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;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,间杂以宾白和科范,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。
散曲萌芽于宋、金之际,成熟于金末。在民间流行的基础上,著名诗人元号问开始创作散曲,这是散曲成为当时新兴的重要诗歌形式的重要标志。至元代,散曲就进入了全盛时期。
元代杂剧是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。它最初出现于金末元初。杂剧体制完备、成熟并开始兴盛起来是在蒙古王朝称元以后。到了成宗元贞、大德年间,杂剧的创作和演出进入鼎盛时期。
著名的元曲作家有:关汉卿、王实甫、白朴和马致远等。
时至明清,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,吸收北杂剧的优点而发展起来的传奇戏曲已经不属于诗歌。诗歌的时代进入现当代诗歌时代。与古诗相比,现当代诗歌一般不拘泥格式和韵律,在题材和手法上也更加自由。其中,现代诗歌一般指“五四运动”到建国前的诗歌;而建国后的诗歌一般称为当代诗歌。
现代诗歌以胡适提倡的打破旧诗词格律,以白话来写诗为开端。1920年胡适《尝试集》出版,这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。这一阶段的诗歌流派称为“尝试派”(也称“白话诗派”),其主要致力于诗歌的形式,风格的多样化和对旧诗的否定。如果说《尝试集》可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碑,那么,堪称为新诗革命先行和纪念碑式的作品,则历史性地留给了稍后出现的郭沫若和他的《女神》。
21年7月,发生了两件大事情:一,新文学运动中最早的文学社团“文学研究会”成立,代表诗人有鲁迅、冰心、朱自清、周作人等,此流派也称为“人生派”。二,郭沫若等人成立创造社,前期的创造社具有唯美抒情倾向,为早期浪漫主义,他们以极大的热情立志于新诗的创造。
22年3月,应修人、汪静之、潘漠华、冯雪峰四人在杭州结成诗社,形成“湖畔诗派 ”。
25年,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,以李金发为代表的“早期象征诗派”出现。
26年,闻一多发表《诗的的格律》一文,主张诗的音乐美、绘画美、建筑美,要“理性节制情感”,带着“镣铐”来“跳舞”,这是对诗人更高的审美要求,得到广大诗人的应和,迅速形成了以讲求格律为标志的流派,史称“新月派”。
28年,受西方象征派诗风影响的著名诗人戴望舒,写成名作:《雨巷》。
30年代初期,梁宗岱、戴望舒、曹葆华、穆木天从西方引入“纯诗”写作,以望修正初期白话诗过度“散文化”的倾向。
32年,《现代》杂志在上海创刊,成为诗人发表诗作的重要刊物,施蛰存任主编。35年孙作云首次提出“现代派”概念,其指32年之后围绕《现代》杂志的一批诗人,包括戴望舒、何其芳、卞之琳、废名、林庚等人。
36年,卞之琳、何其芳、李广田三人出版合集《汉园集》,后人称他们为“汉园三诗人”。
37年7月7日,芦沟桥事变发生,中国人民抗日爆发。广大诗人挺身而出,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,他们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歌诗和朗诵诗。史称此诗歌流派为“七月派”,其是在艾青影响下,以理论家胡风为中心的作家诗人群,代表人物有艾青,绿原,阿垅,曾卓,牛汉等人。
40年代中后期,以《诗创造》、《中国新诗》等刊物为中心的另一风格趋向的诗人群(又称“中国新诗派”)出现了,代表诗人有辛笛、穆旦、郑敏、杜运燮、陈敬容、杭约赫、唐祈、唐湜、袁可嘉等人。80年代出版有他们9人的诗歌合集《九叶集》,所以也称此诗歌流派为“九叶诗派”,与以往的诗派相比,他们的视野更开阔,与现实生活更接近。在诗艺上,他们在古典和新诗优秀传统的熏陶下,又吸取了西方后期象征派的表现手法,丰富了表现力。
综观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,其以白话诗歌为开端,其避免不了白话诗“散文化”倾向。为纠正这一弊病,提升诗歌的品位,有些诗人从西方引来新鲜血液,有些诗人着手于新诗的格律改造,有些诗人致力于题材和手法的革新,使我国现代诗歌初具模型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。总体来说,我国现代诗歌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西方诗学的借鉴。
下面我们再来简略地谈一下中国的当代诗歌。它是中国新诗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合理延伸,从总体上继承了“五四”所开启的中国新诗传统:与时代脉搏相呼应,与现实人生相联系,以及以接近口语的白话为抒情表达手段而又在“自由”与“格律”之间变奏的传统。
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的诗歌,以号召“保家卫国”、投身建设斗争的“战歌”和以歌颂新的人物和新的世界为中心的“颂歌”为主流,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色。
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叶,因“文革”,我国诗歌几乎处于停滞的境地。
以后的年代,首先出现了现实主义诗歌潮流,稍后出现了以对艺术规范进行叛逆的先锋性的创作潮流,崛起的诗群有“蒙胧诗”和“新潮流”。因其作品在艺术上多用总体象征,具有表达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。代表诗人有北岛、舒婷、顾城、江河、杨炼等人。
八十年代出现的诗歌流派有:新边塞诗派、大学生诗派、第三代诗群(新生代诗群、新世代)、莽汉主义、整体主义、海上诗派、圆明园诗派、撒娇派、他们诗群、丑石诗群、非非主义(红色写作)、神性写作、新乡土诗派、知识分子、写作诗群等;主要诗人有:周伦佑、于坚、翟永明、王小妮、欧阳江河、廖亦武、孙文波、吕德安、韩东、骆一禾、孟浪、陆忆敏、陈东东、万夏、杨黎、张枣、李亚伟、西川、海子、小海等人。
九十年代出现的诗歌流派有:网络诗歌(网络诗人)、民间写作、第三条道路写作、中间代、信息主义、70后诗人等;主要诗人有:诗阳、李元胜、马永波、臧棣、树才、伊沙、余怒、吴晨骏、戈麦、蓝蓝、桑克、西渡、杨键、徐江、安琪、孙磊、木朵、康城、朵渔、胡续冬、巫昂、范想、廖伟棠、沈浩波、吕叶、马兰、庞培、宋非、杨小滨、章平等人。
21世纪初出现的诗歌流派有:下半身写作、荒诞主义、诗先锋、灵性诗歌、新江西诗派、垃圾派、80后诗人等。
总之,八十年代至今,随之经济和通讯的高速发展,我国的诗歌空前活跃,诗人的队伍迅速增长,打着各种旗号的诗歌派别好几百种,其中难免泥沙俱下,鱼目混珠。
●(五)
这个世界,每个人的来到都是万分幸运的,因为这代表你有权利感受温暖人间和浩淼宇宙,但同时我们又是不尽相同的——各有各的角色,也各有各的责任,诗人也不例外。
诗人作为倡导先进文化的前驱力量之一,如果说诗人对倡导先进文化没有责任,那等于说先进文化就是个流浪街头的孤儿,诗人就是个游手好闲的混子和袖手旁观的冷血动物。诗人对倡导先进文化是有责任的,不管这种责任对于诗人在感觉上是很强烈的,还是潜藏的,事实是这种责任是存在的,且是必须存在的。只有这种责任的存在,诗人才配称为其前驱力量之一,才可能把精神文明建设得更好,而这也是众人对诗人所期待和尊敬的。
诗人的这种责任是围绕精神文明建设,具体怎么做,诗人各有各的方式,但应该肩负最根本的责任,那就是:为人有骨气,为诗有骨气,能继往开来。这里的“骨气”是指正义和良心,并且要特别指出,这种正义和良心应该是和广大人民群众相通的,它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“正义”和“良心”。诗人有没有骨气,诗歌有没有骨气,都应当回到人民群众中去检验,也许这个检验期会有点漫长,但最后流传的都是有骨气的。人民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,只有和人民群众的正义与良心同在,诗人便是我们心目中高尚的诗人。
为人有骨气,这一点比较好把握,中华的传统美德在你的身上得到了体现,你便是有骨气之人,而仅在头脑中有这种意识,却没有具体行动,这样的人是没有骨气的。如果连这种意识都没有的人,就根本无从谈起骨气。
那么,为诗如何有骨气呢?不论你是从光明还是黑暗的地方着手写诗,都必须把握三个问题:一,保证来自于自己真实的感悟并对读者无误导作用,二,美的东西应该得到体现、倡导和提升;三,言之有物,思之有情,不虚伪,不空洞。
接着,再说说继往开来。这是诗学传承的问题。中国的新诗绝大部分是借鉴外国诗学,不断地尝试和探索而发展起来。可以说目前我国的新诗还不成熟,还处于尝试阶段,如何发展下去,这是每个诗人应该关注的问题。针对这个问题,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:应该继承传统诗歌在取境、节奏、音韵等方面的优点,体现民族文化精神,而不是抛弃,不是盲目“前锋”和“西化”。只有在中国古典文化的引导下,积极开拓创新,才是一条正确的诗歌创作之路,而脱离了这个依托来发展新诗,无疑是孤傲自大而又没有根基的标新立异。
如果诗人能经常反思为人是不是有骨气,为诗是不是有骨气,能不能继往开来,势必会在诗歌的道路上少走弯路,而且可能走得更远。 |
|